講座活動

講座活動 點擊數: 1642

回顧與反思「當代僧侶弘法新場域-寺院與社區的共存共榮」研討會

「當代僧侶弘法新場域-寺院與社區的共存共榮」研討會

在分組的熱烈討論後畫下句點,七個討論小組分別從寺院與老人關懷、新住民服務、原住民服務、青少年教育、社區臨終關懷、偏鄉培力以及勒戒輔導等層面,分享彼此的經驗,也提出觀察到的問題和挑戰,並從中學習到可以貢獻給自己和他人、社區的知識與方法。

從研討會上午的專題演講中,台北市社會局黃清高副局長提到營造福利社區,實踐在地互助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一些宗教團體承擔政府委託社區服務的方案。同時也承諾若有佛寺願意接受委託服務,他可以直接到寺院去協助了解並為其量身設計。

謝登旺教授在演講中,詳盡說明社區服務的理論原則與實務;強調預防功能的發揮為要,以因應未來高齡化及少子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社區如何從點線面逐步發揮其照顧關懷的功能,甚至發展出跨域的交換服務等。

在接下來的論壇中,幾位法師與大家分享其參與社區服務的寶貴經驗,以及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反思。

學會的理事 宗惇法師以其長期在安寧療護的理論和實務經驗,深切體會到推動社區安寧與生命教育的重要,因此啟建大悲學苑,培訓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法師的經驗分享隨後在小組討論中也引發很多與會法師和居士的共鳴。

創辦開心門佛療學院的 智德法師自921地震以來,開始培育心靈輔導的種子隊,透過團隊的努力和推廣教育,成功的讓數千個生命產生蛻變,也成就了佛法使得團隊獲得自我療癒的能力。

學會的監事 演觀法師則分享三年來深入偏鄉原住民的實際經驗,向大家展示原住民服務以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不但把佛教的四攝法轉化為部落四攝法,也逐步扭轉原住民對佛教的負面印象。

而 自拙法師對於培力偏鄉青少年的經驗,同樣讓我們看到佛法如何以創新和轉化的方式,以及透過跨領域的合作,來發掘社區的需求,從而提供貼近社區需求的服務。

這些實務經驗的分享,不僅讓我們看到僧伽在弘法利生上的多方面努力,同時也發掘出在社會面臨多元劇變的現代,各種潛在的弘法利生新領域及其可行性。

在研討會結束前,與會小組帶領者提出其最關注的問題,相當值得大家的關注和深思。

「反思社會關懷與佛教的關係。
反思佛教存在的價值,如何讓佛法成爲普世性價值。
反思什麼樣的議題可以加入佛教的社會關懷。
佛教的社區發展是什麼?--跟生命的連結,在關鍵時刻找到關鍵知能,以毅力團隊為發展策略。
超越信徒的佛教可以做些什麼?--以眾生為重心,只要利他即是弘法。
什麼是活的宗教?--活化寺院的資源,釋放並活用寺院的資源。
佛門如何推展社會企業?
如何建構出不侷限於傳統弘法方式的現代化弘法?
對於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從個別的核心專長開展並實踐慈悲心。
跨宗教的支持團體系統。」

這些研討會的成果和帶出的問題,將會是未來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學會的宗旨即是在搭建一個分享與學習的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可以逐步落實資源的整合與分享,並建構僧伽學習弘法利生前的知能,以回應當代眾生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