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 點擊數: 934

2021.12.15「長者關懷與溝通」課程報導

2021「僧侶善巧助人系列」線上課程

B-5長者關懷與溝通

釋空行 報導

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針對僧伽所舉辦的「僧侶善巧助人系列」線上課程,於2021年12月15日進入第十一堂課,特別邀請資深的家庭與個人諮詢師,以及擔任個別與團體的督導——李惠珠心理師主講,主題是「長者關懷與溝通」

李老師介紹今晚的課程,主要包含三大部分:一、高齡者的心理與情緒特徵;二、長者患憂鬱症的常見症狀;三、如何關懷與溝通。若是時間許可的話,再介紹個人如何成功地老化,以及照顧者的心理健康。

第一部分——高齡者的心理與情緒特徵。高齡者常見的心理與情緒特徵,可以歸納為下列七點,如下:

(一)自尊感:老年人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維持長輩的自尊感,有利於其獨立生活的能力,減少其對他人的依賴。當其自尊得不到滿足時,容易產生憤怒或自卑感。

(二)失落感:長者常面臨失多得少的現象,包括健康、容貌、工作、收入、朋友、人際活動、自我認同、生活型態的改變與調整等情況,導致高齡者有失落感,表現出悲傷、憤怒、沮喪、痛苦等情緒,因而退縮,不願出門。

(三)孤寂感:高齡者由於工作的結束、社交頻率降低,易有離群後的孤獨、寂寞感。有些長者因長期獨居,人際關係漸疏離,造成自我封閉、自我禁錮或自卑畏縮。

(四)空虛感:老年人在退休後,如果沒有調整作息,就會感到無聊、時間難熬。由於生理、行為、人際和工作等因素的改變,使得老年人常活在回憶裡,容易產生空虛感,引起失眠、心理不寧、對周圍事物缺乏興趣、對人生意義感到悲觀或失望。

(五)自卑感: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後,感覺沒有價值、成就感,以及身心各種能力的衰退,因而容易有自卑感、自我孤立、自我退縮。

(六)衰老感:依據研究指出產生衰老的重要因素,如下:身體衰弱、退休、喪偶、兒女婚嫁與獨立生活、至親好友的亡故、需要他人來幫助自己作家務及其他因素等。衰老感使老年人受消極自我暗示的影響,加深大腦功能的衰退,甚至病變,因而產生短期記憶的下降,或經常發生臨時遺忘的情形。

態度行為常出現背離常態、變得固執、過敏、多疑、怪癖、過度專注自己的生理變化,形成自我封閉、自我退縮於家中,不願與外界來往。

(七)懷舊感:面對老年期的種種情況,而產生對年輕時期之故人、故物懷念的情緒。有些老人將其作為與衰老抗衡的心理安慰方法,例如老年人聽到有人讚譽其比實際年齡年輕多了,心裡就高興;或是聽到醫生說了「你的器官完全正常」的診斷,就充滿自信;而有些老人家則喜歡提當年勇。

再者,關於高齡者的壓力源,諸如:退休後生活與經濟狀況的改變、照顧孫子、照顧患病的配偶、親人或好友身故、身體機能退化和罹患慢性病,例如癌症、巴金森氏症、腦中風、心臟病、失智症等、擔心不能夠獨立處理日常生活、擔心需要住進安養中心或養老院等,若是家人或親友多給予傾聽、理解及支持等溫馨關懷,則有助於緩解其壓力。

第二部分——長者患憂鬱症的常見症狀

憂鬱≠憂鬱症

憂鬱症是一種精神官能症,對人事物失去興趣,甚至感到悲傷,而且持續一段時間。憂鬱症和憂鬱是不一樣的,多數人憂鬱的情緒不會持續太久,但憂鬱症會維持一段長時間,即使在不如意的事情改變之後,仍無法從憂鬱中走出,而且會對人的感受、行為和思考產生影響,甚至會造成身體機能問題,影響正常的起居生活、睡眠和工作。

憂鬱症的九大症狀:

(一)憂鬱的情緒:感到悲哀、鬱卒、無望、洩氣、沮喪、挫折、不滿、憤怒、易發脾氣、失望等,並且伴隨著一些焦慮、不安、激躁等情緒。

(二)興趣喪失:對以往有興趣的事,不再感到興趣。常會說:「不想再管了」「不在乎了」等,產生社會退縮或是忽略休閒活動等。

(三)睡眠習慣改變:有些人會失眠,例如: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早醒後無法入睡等情況;而有些人則是睡很久。

(四)飲食習慣或體重改變:體重減輕、食慾改變或是抱怨必須強迫自己吃東西等。

(五)活動力降低:喪失活力、容易疲倦;活動量不多,但是一直感覺疲勞;做件小事也覺得十分費力、效率差等。

(六)注意力難以集中:無法集中精神思考、無法做決定、猶豫不決、容易分心、抱怨記憶力變差等。老年人有時會出現「假性失智症」。

(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覺得自己沒有價值、懷著罪惡感、容易自責、或是誇大自己應負的責任;嚴重者會出現妄想。

(八)煩躁或行動遲緩:常有不安、坐不住、來回踱步、搓手或拉扯衣服等煩躁的情緒;或是出現行動遲緩,例如:講話、思考等活動變慢或是等待許久,才會回答問題等。

(九)產生自殺的念頭:時常想到死亡、有自殺念頭、自殺企圖、覺得自己死了比較好、甚至有確切的自殺計劃。

由上可知,憂鬱症可能是生理或心理的因素,因而造成生活的障礙或是情緒的困擾等問題。若是上述症狀出現五項以上,而且持續兩週以上,則須就醫診治。

第三部分——如何關懷與溝通

現代人因為生活步伐較快,而且工作壓力大,很少有人願意耐心傾聽長輩的心聲,或因老人家重聽、表達慢,照顧者可能會因不耐煩,很快地結束談話,讓老人家也愈來愈靜默,不想表達其想法。

長輩比較不會表達內在困擾與低落的情緒,照顧者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關懷長輩身體健康與生活起居作息。互動時,照顧者須有耐心、專注地傾聽與陪伴,讓長者有安全感和信任感。

長輩有時會提出他們遇到的問題,但不一定是需要照顧者代為處理,而只是抒發情緒,照顧者只須耐心傾聽長輩的心聲,或是詢問長輩是否須共同商討對策,一起處理問題。

李老師在課堂中,分享其豐富的經驗,善巧解答學員的問題。讓五十餘位參與者在課程中,充滿喜悅。學員們感謝老師精心設計的課程,獲益良多,期盼能幫助週遭的高齡者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