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活動報導 點擊數: 2482

「106年度戒癮志工培訓二日研習營」側紀

106年4月22日(六)至23日(日),社團法人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為關懷戒治的佛教宗教師、居士和一般大眾,舉辦「戒癮志工培訓研習」。此次研討會的目的是為了:增進志工對成癮起因與成癮防治的相關知識,了解藥物濫用的過程及其對身心造成的影響,以作為志工在備陪伴藥物濫用者的前備知識。此次活動的師資邀請到:法務部矯正署高雄戒治所白安富臨床心理師、衛生福利部心口司藥癮民間機構輔導訪查委員李昭慧臨床心理師、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成癮防治科主治醫師暨陽明大學醫學院講師洪敬倫醫師、前台大醫院精神科總醫師暨樂活精神科診所院長郭家穎醫師、嘉南藥理大學助理教授暨台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黃創華博士、水面上與水面下劇場藝術總監暨劇場編導張嘉容老師、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暨台灣正念發展協會理事自鼐法師擔任課程講師。

在開幕致詞中,台灣佛教僧伽協會理事長自鼐法師表示:「根據媒體報導,可以得知藥物成癮之嚴重性。『藥癮』對成癮者造成的個人身心的迫害匪淺,更進一步造成家庭和社會的問題。此外,近年來藥物濫用者的年齡層急速往下,不僅僅出現於非行少年族群,現已擴及到一般的國小孩童,已到達威脅國本的程度。台灣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秉持促進佛教法師成為社區的守護者,而且推動寺院與社區建立共存共榮的關係。緣此,特別舉辦二日的『戒癮志工培訓研習營』提供法師和一般社會大眾,有關濫用藥物損害身心的資訊和有效協助成癮者的因應措施。」

拉開序幕的第一個研習主題是由李昭慧心理師主講的:「藥物成癮的形成與協助方式」。透過一段奇異鳥的影片,李老師引領志工們理解成癮的歷程:藥物使用者是如何從一開始的無覺無感地忽略、不予理會,因為好奇心而探索,接著嘗試使用藥物,經歷愉悅且亢奮的用藥高潮,爾後產生對藥物的耐受性,並隨著耐受性的不斷增加而持續追藥。其次,導致成癮歷程離不開四步驟,分別為:情境、想法、情緒(過去記憶)、行為。由此,可以知道:「用藥的人生是黑白的」,更是一個無止盡的循環。因此,若是能觀察到成癮者的猶豫、停滯期,便是戒癮協助介入的黃金時段。如果能巧妙地善加利用,阻力也能化為助力,解鈴還須繫鈴人,成癮者本身就是尋找問題解決途徑的重要資源。值得關注的是:「陪伴者必須相信改變的可能性,是成癮者戒癮動機的重要因素」。陪伴者在提供可參考的新觀點時,絕不強加於人;互動過程中嚴防掉進陷阱,儘量不與成癮者引發爭辯;宜留意不成為藥癮者周圍的壓力來源之一。

接著,本研習的第二個主題由洪敬倫醫師主講:「成癮行為的生理與心理機轉」。在這個主題下,洪醫師首先分析:台灣常見的成癮物質中包含酒精與各級管制藥品。藥物因為可以帶來超越自然的十倍愉悅,人的腦部因此被藥物綁架而無法自拔。在退藥後,藥物使用者常變得很難相處、不易建立關係,導致介入陪伴者受挫,甚至無從下手援助。此一主題中,最震撼人心的莫過於合法的「酒精」,在實際的戒癮過程中比非法的管制藥品來得困難,因為酒是合法的,加上取得途徑容易,所以常被忽略其嚴重性。其實,所有成癮物質的作用都非常強,達到一定的劑量,都有可能足以癱瘓身體的機能。因此,與其想改變使用者,不如先了解他;與其批判,不如啟動好奇心,試圖去了解成癮者使用毒品背後的原因。唯有走入他們的世界,找到核心問題,才有可能真正有效地介入陪伴和輔導。

第一天的午餐後,洪醫師在進入下一個研習主題前,經由一個簡短的正念慈心練習,引領志工們從自我覺察——看到自己,如實的感覺到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份存在於這個空間,並帶著這份感覺,專注到鼻息的呼吸上。接著,觀想受助者在眼前,在吸氣時:感受對方的痛苦;吐氣時:送出關懷、祝福與期望。

緊接著,洪醫師進入研習的第三個主題:「如何與成癮患者及其家屬建立關係?」。洪醫師從成癮行為的生理,心理與社會運轉將成癮分析、歸納成四種定義:(一)是一種罪行,因為屬於個人自主的選擇、(二)是一種疾病,因為對物質使用喪失控制力、(三)是一種固著的行為模式,因容易再犯或復發、(四)是一種社會現象,因為無法脫離「同溫層」而常聚集在特定的社會階層。由於病人的需求是千差萬別,洪醫師以自身的行醫經驗為例,精闢分享在治療過程中,為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他會適時、適切地調整醫病關係:時而循循善誘,時而單刀直入面對彼此的醫病關係等,無非期望能真正幫助到戒癮者。

第四個主題是郭家穎醫師主講的:「K他命——我們究竟對它了解多少?」K他命於1964年被研發出來,是化學合成的藥品,被比擬成西方的大麻。由於價格低廉、藥效作用時間短、方便嵌入日常生活,致使目前的使用者蔓延至國高中的學生。但是,K他命的效果卻非常的駭人聽聞,輕則可導致肢體的反應變遲鈍、感官變化、精神離體、瀕死經驗、自我解離和對環境產生解離感;重則誘發意識變化、下泌尿道症狀、心血管症狀、精神症狀、腹部疼痛或鼻腔問題等急診急性現象。因此,郭醫師強調:「唯有對藥物有充足的認識,才能為藥物成癮者提供有效的介入策略。」郭醫師希望能夠透過提高社會大眾對藥物的認知意識,以達到減害政策。

戒癮志工培訓研習的第二天,第五個課程主題是白安富心理師主講的:「毒品戒治輔導模式的實務應用」。白老師指出:綜觀吸毒者族群中,女性使用者的比例屬較少的。值得注意的是:人經常好了傷疤,忘了痛!戒癮療程若沒有動力來源的支撐點,執行介入輔導之工作會非常的困難。白老師也進一步提到:問題行為的連鎖分析模型中的「連結」——需要讓它具體化,例如:在戒治所或某些場地如果沒有影片可以播放的時候,可用骨牌讓同學看到連結效應,此舉有助於同學堅定戒癮的心。另外,正念作為預防復發模式的基礎——可以透過身體表層到深層的覺察,這種觀察身心的練習,可以降低藥物的使用。

接著,黃創華教授主講的第六個主題是:「戒癮本土化經驗談」。黃老師提到:成癮者對毒品印記在腦袋裡的記憶太強;而西方過度強調理性、科學,甚至已成為一種信仰。黃教授提到:他個人之所以願意投入戒癮輔導工作,是因為意識到:治療的是一個「人」,不是「病人」。緣此,正念介入戒癮,必須回歸到八正道的脈絡裡,配合正見與正思維。他在陪伴過程中,讓同學看見:「我的善念是我快樂的因,是別人快樂的緣;我的惡念是我痛苦的因,是別人痛苦的緣;別人的善念是他快樂的因,是我快樂的緣:別人的惡念是他痛苦的因,是我痛苦的緣。」只要人人心裡有一把尺,就能防範未然。外在的環境是「緣」,屬輔助性條件;而「因」是內在自己的抉擇,屬於決定性條件;由此歸納得知:縱使外在條件不好,但人不一定就墮落!人必須壯大自己的內心,方能對環境,外在的緣具備抵禦力。

第二天下午的正念練習非常有趣,自鼐法師帶領志工們觀想自己是一株站在海洋裡的水草,志工們聆聽著法師的指示、閉著雙眼、覺察自身的各個部分,同時放鬆地輕輕搖晃著身體,也觀想所有在場的同學都是生命共同體的一員,彼此唇齒相關。這簡短的操練有效地幫助志工們靜下心來,為下一個課程作好準備。

接著是張嘉容老師引導的「探索成癮劇場」。藉由生動、活潑的形式,伴隨輕鬆的氛圍,讓所有的志工在活動四肢的情況下,從破冰一步步進而延伸到即興演出。從每位學員演出個人的「癮」當中,看見日常生活中無所遁形的「癮」的影子。最後,藉由分組展示「癮的現象劇場」,讓所有志工更清楚地看到隱藏在「癮」背後的困境或糾結的情緒。雖然來自四面八方的志工都是初次相識,但是在張老師巧妙的帶領下,大家都展現了豐富的創造力與精彩的演出。尤其,最後現象劇場的定格畫面以及演出者角色的旁白詮釋,更有效地幫助大家釐清「癮」的本來面目。雖然,根深柢固的「癮」,不太可能輕而易舉的經由一齣現象劇場,就可以消失得無影無蹤;但是,透過劇場的演練過程,讓我們對於生活中實際的情境,多一份警覺以提高不在上癮的自制力。最後分享的時刻,不少學員紛紛同感表示:「癮」其實無所不在,在生活中是處處可見,並非只有「藥癮」這一回事。再者,唯有透過親身經驗戒癮過程的挑戰,方能更有效地去協助他人有效地戒癮。

兩天戒癮志工培訓研習逐漸進入尾聲,師資群和所有的志工針對:「告別上癮之路:揭開『癮』的面具」,進行了「癮的多元現身——戒癮本土化之路」之綜合座談。所有參與者皆一致認同「藥癮」的嚴重性,並願意參與「戒癮」輔導工作之後續學習課程。志工們深深期盼:能夠凝聚多元的專家、集結更多的資源,加上運用佛教念住理論與操作方法,協助藥物濫用者成功戒癮。最後,此次的研討會於23日下午5時畫下了圓滿的句點。

圖一:「戒癮志工培訓二日研習營」大合照
圖二:研習主題(一):「藥物成癮的形成與協助方式」——李昭慧心理師主講
圖三:研習主題(二):「成癮行為的生理與心理機轉」——洪敬倫醫師主講
圖四:研習主題(三):「如何與成癮患者及其家屬建立關係?」——洪敬倫醫師主講
圖五:研習主題(四):「K他命——我們究竟對它了解多少?」——郭家穎醫師主講
圖六:研習主題(五):「毒品戒治輔導模式的實務應用」——白安富心理師主講
圖七:研習主題(五):「毒品戒治輔導模式的實務應用」——白安富心理師主講
圖八:研習主題(七):「探索成癮劇場」——張嘉容老師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