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 點擊數: 617

2025佛與社會專題課程(一)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vpRqQe

佛教與現代:個案與議題

20253-5月 (共11次) 每週晚上7:00-9:00  

課程主旨:

       本課程借助多個現代佛教案例,探討在傳統亞洲的佛教社會或國家,面對以民族-國家 (nation-state) 作為其現代化進程中政治領域的基本形態,典型傳統社會力量之一的宗教 (在此即佛教,尤其寺院與僧團體制),是如何遇上、認知、適應及回應這類挑戰。

       當中涉及多層對揚的問題:佛教社會與佛教社群、傳統宗教社會與現代世俗社會、政-教分離與宗教原教旨主義運動、現代國家政權與公民社會、現代的政治性國族與民族與教族身份、殖民主義與宗教民族主義、國界主權與宗教跨國網絡、世俗化退潮與宗教回潮、宗教政治化在佛教身上形成的右翼與左翼佛教 (Le Bouddhisme engagé / Engaged Buddhism),乃至文化冷戰下的佛教等。

       課程所涉佛教案例包括1990-2010年代馬來西亞、1900-1940年代日本、現代泰國上座部、當代雲南傣族上座部、二十世紀藏傳佛教的不同案例(俄蒙、北印等)、戰後香港佛教、1950-1970年代共產中國、現代印度的佛教復甦及其處境。案例分屬東亞、藏傳、上座部及現代印度,但在佛教與現代相遇於政治-宗教關係上取佛教一味論 (Buddhist Ecumenicalism) 之態度。

       貫穿本課眾多佛教案例的另一道主軸是佛教僧團教育 (Buddhist monastic education) 的現代變化,關鍵是僧團教育在此不是作為只有宗教界內部才關心的課題,卻是把它定位為涉及社會生活與政治等領域的凖公共議題,放在政-教關係與教育社會學中作討論。

       本課程希望透過可稱作雙層局外者 (double outsider) 視野,讓無論佛教內、外的知識人更能意識到佛教文明在現代社會中所面對的情境。雙層局外是指:一,過半案例屬臺灣佛教及研究較少注意的漢傳例子及漢傳之外的其他佛教傳統,以與臺灣作對照。 二,佛教之外的角度來理解佛教,將表面上屬「典型的」佛教內部宗教議題,轉置為與政治、社會、族群等相關的準公共議題。

課程對佛教政-教關係的討論有數個限定:首先,處理的是佛教的實況政治 (realpolitik),而不只是佛教典籍中對宗教與法王、轉輪王或政權關係的教義論述或宗教敘事。其次,所有個案及所包括的議題均屬現代化脈絡下,佛教在政治層面的「世俗化」或「政治-宗教分離」所遇到的處境,反而傳統或前現代的政-教關係議題並非本課重點,頂多只是作為背景。再者,雖然政治學 (political science) 也會討論政-教關係,但一般只作政治角力,甚或統治者的權力知識來解讀,預設純粹世俗角度,不會重視宗教傳統本身的邏輯。宗教研究 (religious studies) 雖然同樣以局外者觀點為討論的基本立足點,但仍然儘量試圖說明宗教在面對現代世界時,其政治行為背後的價值考慮與文化關切。 此外,佛教是本課程的主例,借此所探討現代化脈絡下政治與宗教之間關係的變化,其實不同程度地亦共通於亞洲其他宗教及其國土,所以議題仍然有其跨宗教與跨國的共通性。

 課程結構

       原則上是22週為完整週期的課程,分兩期進行:

            第一期:3- 5月

        第二期:9-11月

每週課程主題:

課次

日期

主題

1

37

議題及學理預備:佛教社會vs佛教社群;宗教社會vs世俗社會;現代脈絡的佛教政-教關係

2

314

學理:殖民vs現代性:佛教的反應

3

321

僧團教育、佛教相關宗教衝突

4

328

現代日本佛教政教關係:護國佛教vs批判佛教

5

411

馬來西亞:宗教的公民意識

6

418

雲南傣族上座部:流亡與重建

7

425

泰國一:佛教與國家統一

8

52

泰國二:僧侶、農民、山林及法的社會主義

9

59

泰國三:僧團教育改革及文化冷戰

10

516

泰國四:泰國佛教的現代困境

11

523

綜合結論

 

暑期

細節稍後公佈,另日期稍後再確認

12

9月   日

學理

13

9月   日

藏傳一:

14

9月   日

藏傳二:俄蒙、北印

15

9月   日

香港一

16

10月  日

香港二

17

10月  日

中國大陸一

18

10月  日

中國大陸二

19

11月  日

現代印度一

20

11月  日

現代印度二

21

11月  日

綜合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