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點擊數: 1101

2021.12.25「同理心技巧」課程報導

2021「僧侶善巧助人系列」線上課程

C-2同理心技巧

釋見妙 報導

本次課程邀請林麗惠心理師為法師們講解同理心技巧,於2021年12月25(六)下午13:30-16:30進行。林心理師現職張老師基金會編審、台中青少年之家輔導員、台北新北就輔中心督導、台北市教育局入校心理師、市北教大、淡江學生輔導中心兼任心理師。專長於自我探索、生涯輔導、感情及婚姻諮商、親子溝通、兒童諮商、義工輔導知能訓練。

課程重點:

同理心(英語:empathy)或做同感心、共情,是一種將自己置於他人的位置、並能夠理解或感受他人內在所經歷的事物的能力,因此使用同理心又稱「將心比心」或「感同身受」。同理心與同情心有相似之處,但並不相同。

接著,開始3人小組的活動(一)。老師帶領大家鏡子模仿演練:首先3人編號,第一輪是1號扮演A做任何動作,2號扮演B如同鏡子,只模仿1號的動作,3號當觀察員,輪流演練;學員反應熱絡感覺時間不夠使用。隨後林心理師解說,A方猶如求助者,在選擇向他人求助、坦承自我時,會有尷尬的感受,但如果感受到被同理,求助者會有感動的感受。B方則像是助人者,做到身體上的同理,如實回應而且不帶任何評價,如同鏡子映照出求助者內心真實的狀態。

活動(二)錄音機:1號說話,2號複述並模仿出相同的語調,3號當觀察員,輪流演練。學員提問聆聽時的技巧,心理師回應:應以彈性為原則,並適時做簡述語意與摘要,抓出重點即可,如果訊息量過大,可提出暫緩重整的動作。此活動讓學員體驗專注聆聽時的困難度。「如實反映」需要專注與清空「我」,才能裝下他/她。

活動(三)猜情緒:1號述說出一個事件或處境,2號猜出可能的情緒,3號當觀察員,輪流演練。運用覺察力、敏感度去揣摩、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同感、共情),做心的連結,即為同理心的功能,助人者需暫時懸置自我,以求助者目前感受到的為主(初層次同理心)。接著練習後分享,有學員分享助人者積極想瞭解對方的心情時自己的狀況;或分享被猜中的心情是愉悅的、被瞭解的,因此這會讓求助者更有意願表達。老師接著補充,也可以視情況運用封閉式或開放式問題的技巧。即使助人者感受到求助者未深度表達(高層次同理心:未來協助對方覺察和擴展的重要資源),助人者應視時機而有所保留或邀請對方多一些表達。若求助者未被瞭解時會有不知所措的疑惑,助人者則可能會感到挫折或心急,而干擾求助者表達的意願。

活動(四)對話範例演練:情緒反應範例、初層次同理心範例、高層次同理心範例、相關測驗題。由學員角色扮演說台詞互動,學員參與熱烈。林心理師為學員們詳細解說。初、高層次同理心的界線有時不絕對分明;當求助者對助人者的信任不足時,不一定會接受助人者的說詞或推論,助人者應注意措辭和語氣需和緩、委婉,向求助者做內容上理解的確認或邀請求助者做進一步的表達。初、高層次同理心技巧原則上是漸進式,由助人者判斷求助者的接受程度而彈性運用。

學員發問該如何培養回應能力與技巧?林心理師回應助人者應具備二個層次的能力:1.語詞的訓練。可透過小組演練或反覆練習,熟能生巧,用詞錯誤時也可相互糾正和道歉,重新建立溝通。2.如何感受求助者到深層蘊含的情緒、感覺與需要。由於會牽涉到判斷和診斷,需長期的訓練;隨著相關課程的學習跟訓練,可以增長個人的經驗、擴充心理學的知識量、以及對人的觀察和了解。

課程接近尾聲,學員反應受益良多,深受老師專業且溫柔的教學態度所感動,期望未來能有更多類似的學習課程。